行之所停持续更新人文、电影等内容,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右上角点关注!
第一节:融合的力量:琵琶的前世今生
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对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起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唐宋的中兴和整个中国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的发展起了奠定作用。
我们从现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石窟寺壁画中可以看出,当时自西域传入的乐器与中原传统乐器一起构成了当时社会的艺术面貌,经丝绸之路传播的文化艺术形式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艺术中。
1、五弦琵琶
汉朝虽己有四弦曲项琵琶传入的记载,但并没有琵琶广泛使用的记载,故应当还是以使用秦琵琶为主。秦琵琶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文化的频繁交流,产生了各种变异,出现了五弦、三弦、长柄、短柄、大腹、小腹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大规模传入中原,并得到广泛应用。
五弦琵琶,亦称五弦。形制为梨形、直项。五弦琵琶和曲项琵琶同源于中亚地区。四弦曲项琵琶生长完成在西亚,特别是伊朗波斯地区,而五弦琵琶则成熟于印度。印度古代美术里所绘五弦琵琶的形状与传入我国的五弦琵琶形状极为相似。如阿摩罗缚底塔的浮雕(公元二世纪下半叶)所刻。
五弦琵琶在印度原为手弹,传入我国时,可能在龟兹乐中与四弦曲项琵琶一起演奏而产生了变异,故有的用手弹,有的用拨弹。五弦琵琶,也是随天竺乐传入我国北方的。它在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乐队中是重要乐器之一,在民间也很流行,曾经出现过不少五弦琵琶演奏家。但由于其历史较短,到唐代后期就逐渐衰微。所以在琵琶发展史中它所占的地位,就不能跟秦琵琶和曲项琵琶相提并论了。我们今天演奏的琵琶,就是在曲项琵琶和秦琵琶融汇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而形成的。
2、曲项琵琶
曲项琵琶,木制,形制为梨形、曲项、大腹、短颈、四弦四柱。从敦煌石窟、云岗石窟壁画中的的琵琶图像,我们都可以看出当时曲项琵琶的形状。演奏者一般横抱琴,用拨弹奏。据日本学者林谦三先生考证,定弦差四度,音色奔放粗犷,适于舞蹈伴奏。关于曲项琵琶的来源,林谦三先生亦曾考证中国的曲项琵琶、阿拉伯的乌德是从伊朗的同一乐器里派生出来的东西二支。而阿拉伯的那支在十世纪中变成了五弦,后世又在槽的膨鼓形态产生了一些变化,成为欧洲的琉特琴。
上图是北魏时期开凿的麦积山石窟78号窟壁画。78号窟位于麦积山石窟西崖,是麦积山石窟中现存时代最早的洞窟之一。画面上方为一飞天,下为一男性乐伎。乐伎的高髻长发披肩,面目清秀,八字胡,袒露上身,戴项圈、臂、手环,着裙,裸露双足。胸前横抱曲项琵琶,左手按弦,右手持拨弹奏,飞翔在虚空之中,披巾、鲜花增加其飞翔的动势。所持琵琶的梨形音箱较宽大,曲项、四弦,面板上有凤眼一对。
曲项琵琶传到中原并大量使用最早的时期是公元346一353年即前凉张重华据凉州时期,印度传来的天竺乐舞中就有琵琶。据《隋书·音乐志》载自张重华据凉州,重四译来贡男伎,奏天竺乐,由此可知曲项琵琶传入我国与佛教东渐有着密切联系。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国流传的全盛时期,传佛者无论讲经说法、布道、做法会通常都伴以乐舞。在佛教造像中,诸如敦煌千佛洞、云岗石窟、成都万佛寺、麦积山石窟,均存留着当时曲项琵琶刻画像,这也说明了佛教传播与曲项琵琶流传的密切关系。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dat.com/5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