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诗·大序》和《论语》都讲到文学价值,前者对文学的衡量依附在道德价值之上,后者并非独立评价作品,所以二者不是文学评论专著。五经是讲述政策文件、占卜、政治组织、礼法、历史的书籍,《诗经》的作者也大多不明,这说明建安时代之前诗没有独立价值。
魏晋是文学觉醒时代。魏晋的开端→建安时代的诗歌观念,是诗歌发展转变中的重要枢纽→文学开始自觉反省,有了自己独立的价值。
{文风昌盛}建安时代文风昌盛,诗歌得以繁荣,这与掌权的曹氏对诗文的爱好和提倡分不开,因为有人希望攀附权势。曹植和曹丕是文坛栋梁,刘桢和王粲依附和追随曹氏父子,还有一些攀附有权有势者的人。由于曹氏父子喜爱诗文,所以大家也都喜爱诗文,他们追随曹氏父子,希望得到知赏。
{诗歌特色}三国大动乱的政治背景给了诗人们很大刺激感动,从而使建安诗歌在风格和内容上,有了新特色。①风格上→激昂奋发。这种精神有三个层次的发展。(1)曹操诗激昂古朴。(2)曹丕诗古朴文采。(3)曹植诗文采华丽。②内容上→写实浓厚。
{诗风坏处→给舞文弄墨开了个头}诗人的坏处,是不带感情也能写出漂亮的诗,这种舞文弄墨开始于建安时代,表现在赠酬之作。
{诗人代表}建安时代的诗人主要是三祖、陈王、建安七子。①三祖=曹操+曹丕+曹睿。②陈王=曹植→封地在陈,死后谥思,也称陈思王。③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砀+刘桢。其中曹操三父子对诗歌影响最大,尤以曹植为首。
{三曹诗}①曹操→很有诗人气质,他的诗有慷慨激昂的雄杰之气。曹操诗风古朴直率悲凉,与当时的诗歌发展潮流相违背,对后来影响不大。②曹丕→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诗人感觉不但非常敏锐,还有反省思考能力,是第一流的批评家。曹丕诗以感韵取胜。③曹植→对后世影响很大,因为注重对偶铺排雕饰,符合当时诗歌发展的走向,给后人提供了一条可以学习的方法。曹植诗以直感取胜。
{曹丕和曹植的对比}曹丕和曹植都是诗人中的天才。①天分对比:曹丕的诗人天分是理性,曹植的诗人天分是纯情。两种天分比较,曹丕的天分更胜一筹→因为理性诗人能从日常细节中找到灵感,不需要被打击,这是最可贵的灵性,也是不可学的。②贡献对比:曹丕→一是对诗的认识使诗有了独立价值;二是写出了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曹植→注重对偶铺排的写法,为后世诗歌的走向偶然性地指出了一个隐约方向。
①曹植:纯情诗人→没有经历过挫折写不出好诗,经过了挫折便能写出好诗。他的诗的特色→(1)属于直接感发→出句就能立即打动人。(2)以才情取胜。才=驱使辞藻的能力。情=不加反省地节制。这是因为纯情诗人心随物转,好环境下很放纵,遇到挫折就沉溺。曹子建的才,主要在于→开创了铺排写法。这种写法=装饰→像家里边搞装修一样,用对偶的漂亮辞藻,一个意思写成一大串相似句子。这个方法通过效仿可以得到,就像爬楼梯→每一步的痕迹都可以看到。这个写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形成了一种风气,这个风气丧失了诗歌最重要的东西→感发生命。
②曹丕:理性诗人→不经过挫折也能写出好诗,写得慢。读他的诗,得琢磨才能明白里边的意思,得仔细吟味才能品出好处。他的诗以感韵取胜。感=敏锐感觉→不需要挫折,只要一件随意小事就能带来敏锐感受。韵=这个敏锐感受很难说清楚→这种情形下的说不清楚,就是韵。感韵,是一流诗人所应具备的品质。敏锐的感觉是天生的,一般人不具有。没有敏锐的感觉,就没有办法和途径去学写有感韵的诗。感韵诗的境界很高,很少人能攀登到这个高度。
[二者之别]曹植诗→凡人境界,曹丕诗→神仙境界。曹植只有遇到挫折才能写出好诗,曹丕没有遇到挫折也能写出好诗。从天赋角度讲,理性诗人天赋>纯情诗人天赋。
{为什么世人喜爱曹植的人多,而知道曹丕的人少}①曹丕篡汉,做了皇帝,算是坏人;曹植被曹丕控制得很死,世人同情曹植。②世人不爱动脑筋,喜欢漂亮词藻,曹植诗的词藻很漂亮。
{曹丕的贡献→认识到诗歌的独立价值}曹丕对文学有反思,其作《典论·论文》是流传现今最早的文学论著,这说明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自觉反省的时代。曹丕认为,人的生命和快乐有限,但诗作中所包含的感发生命可以不朽,这就是诗的独立价值所在,所以诗人的名字才被后人知道,诗人凭借其作品也因此可以不朽。
曹丕所说的文学的独立价值→①指价值评判不再依附于道德价值之上;②指开始有意识地注意了文字的作用,使得文字的独体单音特色开始倾向于对偶之美的注重,例证是曹植的诗很注意雕琢修饰,知道了词性相称,只是平仄不平衡而已。《古诗十九首》和《诗经》也有对偶,但那是自然无意识的。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dat.com/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