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父亲责罚下跪不敢清风明月(请父亲责罚下跪不敢秦王)

大沙坝的变迁(散文)  

文/李新中

  漾江流域枳村下面的大沙坝,上游至董屯河尾,下游至云龙桥。沙坝的现状是上半部靠罗屯一方的面积大,下半部靠云桥社田坎下的面积大。

  我少年、青年时期,夏天在漾江中洗澡、游泳的天数不少。读小学时,每天放学就朝大沙坝跑,脱光衣服,泡在漾水中感觉真爽。这都是偷着去的,父母不准我去漾江玩水。有一次被父亲知道了,他用竹棍把我一路打着回家,并罚跪多时,是我奶奶把我拉起来。打是痛的,但过了就忘了,过几天小伙伴约,又去漾江洗澡了。那时江水很清澈,水底的石头红、白、黄都看得很清楚。

  漾江水在枯水季,很柔和可亲,到了洪水期,它就怒吼着乱冲,哪里薄弱就冲向哪里。大沙坝的河床,也就经常有改变,主河道有时在罗屯那边,有时又在漾脉公路下边。俗话说的是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大沙坝哪管得三十年,几乎每过几年就改变。主河道在这边,那边的沙坝面积就大。主河道冲到那边,这边的沙坝面积又变大。河水一小,两岸的百姓就争夺开挖地,时有争地纠纷发生。

  20世纪70年代,县领导组织机关干部、职工义务到大沙坝,挖基槽,运石头、水泥等物资,技工支砌挡墙,想把河床固定在西侧。由于资金缺乏,技术落后,洪水一冲,挡墙就倒了。江水仍然乱冲、乱流,照常是移动的河床。

  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对县城附近的漾江流域治理非常重视。组织县级相关部门,努力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近两年已进入漾江岸挡墙的施工阶段,下游从河西大桥起,北岸的挡墙已砌到云龙桥头;南岸的挡墙,从河西大桥起,砌到雪山河尾的对岸;柏木河尾以上漾江边石材已到位,待支砌。上游北岸从罗屯大桥起、已砌到枳村直下的江边。南岸的挡墙、从云龙桥起、砌到杨茂村河尾。虽然,两岸都还有一段距离的挡墙未砌,但这也只是时间的关系,只要资金到位,洪水期过后再砌,工程就能完成。这次施工,机械化程度高,挖基础和回填用挖掘机,拌沙浆用搅拌机,破块石用破石机,运石材、水泥等用大汽车。施工中有技术员监督员把关。一句话,工程质量有保障。待全部工程结束,县城附近的漾江流域的河床就稳固了,两岸的居民就安全了。這是件功在千秋的大工程。

  群众说得好:“县委、县政府,各级领导为民办了件大实事”。

  经过县委,县政府及县交通局的多年努力,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终于在山嘴子与罗屯之间的漾江之上,建筑起一座四排八柱、两桥礅、五孔、十一纵梁的钢混结构大桥。這座桥的名称议论的时间较长,“白羊桥”、“双白桥”(白羊、白章)、“罗屯桥”,但是没有定下来。为了叙述方便,让人一听就懂,我就称其为罗屯大桥。当然,县交通局档案上的桥名才是桥的正名。罗屯大桥是县城附近漾江上的第二座大桥。是白章、白羊两个行政村的各族人民,盼望了几十年的幸福桥。过去唯有茂盛江尾的铁索桥,可供路人和小车过桥。桥面很窄,驾技差,就擦着车侧面,或损坏反光镜。大的车辆,枯水季可过河水,洪水季就没法过了。

  如今,有了罗屯大桥,除了黄标车,其余的大汽车等各种车辆都畅通无阻。加之两个行政村的公路路面硬化,车辆行驶既快又安全。我去白章亲家那里,半小时就能见到他。他说:“我在白章村当村干部几十年都没有办法实现通公路,通桥,现在实现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每家都有一辆或几辆二轮摩托车,有的买小客车,有的买轿车,还有的买中型汽车或大型汽车。去县城赶街、看病、运货都很方便。公路和桥建设得这么好,为群众致富奔小康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山区各族群众,永远不忘共产党的恩情,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他耳朵背,我对他直点头,表示赞同。

  前几年,大沙坝从上到下有十几台挖沙船,一整天都是柴油机、挖沙船、碎石机声的噪音。大的沙石厂有两个,小型沙石厂就更多了,运沙、运石的车辆连绵不断。就罗屯大桥的上游、下游也各有挖沙船。我想:“任凭这样挖下去,河床越来越深,桥礅根部一露出来,这桥就危险了。”不久、县委、县政府下文,不准违法乱挖沙石,并果断地对整个漾江流域进行清理、整治,封闭沙厂、石厂。逐步这些挖沙船消失了,水也清了。特别是各级建立河长制之后,对漾江流域管理更有效,过去常见的水中垃圾,沙滩上的动物死尸没有了。漾江逐步回归自然,向着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方向发展。

  大沙坝的变迁与发展,是县委、县政府加强领导,县级相关部门及镇村各级领导共同努力,各民族群众大力支持,取得的辉煌成果,是全县大辉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牢固的河岸挡墙,固定的河床,沿江两岸有罗屯大桥的连接,大沙坝的发展前景,将会更美好!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dat.com/1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