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贴画用什么胶水(豆贴画简单的画)

#牡丹江头条#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几缕祥云摇曳生姿,白色的浪花承载一艘巨轮扬帆前行,金黄的帆张得鼓鼓的,令人不禁吟诵“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红嘴白鸥逐帆嬉戏,几株绿叶婆娑的椰子树,几块褐色礁石,让人仿佛置身南国的春日,心生奋进之情。这是豆画作品《一帆风顺》,它的面积是2米×1米,重量近百斤。创作材料是东北常见的十样种子:黄豆、绿豆、黑豆、红小豆、奶花豆、大米、黄玉米、红玉米、小米子、小碴子。制作者是穆棱市兴源小学的李勤、王妍、许鑫三位教师。

豆贴画用什么胶水(豆贴画简单的画)

在一个春风乍起的日子,我有幸见到了三位。朴素而不失雅致的服饰,流露出她们对美的追求。明亮的眼睛表明她们善于发现美,真诚又平和的笑容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她们刚刚从课堂上走出来。我注意到珠圆玉润的王妍,秀气的指尖上还沾着粉笔灰。我脱口问道:“你是美术老师吗?”“不是,我们都是班主任。”王妍的回答让我惊讶,因为我知道班主任的工作量是最大的,除了管理一个班级,还要担任教育教学工作。怎么会有时间搞创作?王妍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她笑着说:“您愿意听故事吗?”于是,王妍开始了她动听的讲述:

兴源小学虽然是镇直属学校,但是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校周围就有农田,每到秋天来临,学生走在放学的路上,常常可以遇到拉庄稼的牛车。牛车过后的路面上,道旁的草棵里,总有遗落的豆粒或挂住的豆荚;回到家里,场院里也有粮食粒,大人们忙着抢收无暇顾及;山上的大田里,收割装车后有更多掉落的粮食。所以,一到秋季,各班的班会都以教育学生捡豆粒为主要内容。甚至学校大队部还发出倡导书《弯弯腰,颗粒归仓》,并号召教师带领学生利用双休日去大田里“捡粮”。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收效不大。

豆贴画用什么胶水(豆贴画简单的画)

一次,美术课上要做布帖画,要求学生带碎布、棉花、毛线等素材。一个家长打来电话说,家里又不是开缝纫铺的,哪有这些东西!家长的话触动了我很久以前就有的一个想法:何不就地取材,我们有的是种子啊!我知道我一定不是第一个有此想法的人,于是我迅速打开网页,果然找到了我要学习的资料。当我把想法告诉好朋友李勤和许鑫时,她俩一致赞同。说干就干,我们三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请教,取得学校领导的支持后,便创作了第一幅豆画《女孩》。那是一个卡通人物,发卡和脸用的是黄豆,头发用的是红小豆,衣服用的是小米儿和江米,手用的是大米,每一粒粮食都是学生在捡来的,很有意义。那时还没有想到装裱,郑铁军校长提议就把它平放在学校一楼的方厅,让全校师生都来观看。《女孩》“出现”时,全校沸腾了!学生们喜爱着这个“女孩”,忍不住用小手轻轻地抚摸“她”籽粒饱满的“脸”。老师们说,看着真实亲切,因为这全是用我们家乡的粮食粘的!吕校长说,我们穆棱市本就是闻名全国的大豆之乡,正体现了我们的本色!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们兴源小学的领导、老师、学生,都开始了豆画创作。再到秋天,粮食粒就是我们的宝贝了。

说到这,王妍胖乎乎的脸上泛起红晕。“别小看豆画制作,对学生成长特别有益。”面容秀丽的许鑫补充,“学生在创作豆画时,一粒小小的种子,要粘得牢固又均匀,实在需要耐心和毅力。其实每一粒种子都是有方向的,要把它们按一个方向粘才好看,这就训练了人做事要细心。豆画制作靠孤军奋战是完不成的,需要几个学生合作。有的收集种子,有的绘图,有的定色,有的涂胶,再共同粘贴。一幅作品完成,同组的同学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浮躁的学生也能安静下来。更难得的是,学生在粘贴中,一次次地摸着我们家乡出产的粮食,自豪之情油然而生。这是什么样的德育课也换不来的啊!我们就这样已经做了十多年了……”许鑫还在如数家珍地说着,我的心已经被感动了。十年是一个历程,兴源小学全体师生——兴源镇最初的豆画制作者们,十年的坚持,沉淀下来一份别样的美丽!

豆贴画用什么胶水(豆贴画简单的画)

儒雅的郑铁军校长介绍,四年前学校的豆画制作得到市委领导的肯定和指示,兴源小学找到了豆画发展的方向。于是本着“依托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理念,终于在2013年推出了校本课程——手工制作这一特色,制定了校本教材《有趣的种子》。全校师生共同努力,对种子帖画进行了发展和创新,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在选取的工具上,不同种子选用不同的工具。小一点儿的种子:如小米,碎玉米碴,直接用手把它们均匀地撒在涂胶的地方。大一点儿的种子如:大米、黑米,用沾了胶的牙签一点一点地去摆。再大的种子如:绿豆、红豆、黄豆、葵花,用镊子夹着去摆。其次,在材料的选择上进行了拓展。除了选用常见的大米,小米,绿豆外,还加入了花、树的种子及干果的果壳。例如:用瓜子壳来粘贴小鸟的羽毛。由于瓜子壳有天然的纹理,所以用它粘出来的小鸟惟妙惟肖,就像要展翅高飞。为了解决种子颜色单一这个难题,同学们想出了涂色、染色的好办法。用水粉或水彩颜料把大米染成红色。这样,一幅幅五颜六色的种子贴画就呈现了。两年来,仅学生就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一部分送到市里参加历年的手工制作评比,为学校拿回一摞摞的奖证;另一部分优秀作品被制成展板,供师生们欣赏和学习。当各级领导来学校检查时,对这些作品赞叹不已。远道而来的同行们用相机来记录这美妙的一瞬间。

我迫不及待地步入学校的手工制作室,先是一排排豆画作品照片映入眼帘,每一幅都有一段经历。《家和万事兴》《文化穆棱》是在国际上获过奖的;《风调雨顺》是许鑫和王妍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上现场制作的,那次由穆棱市主抓教育的鄂市长亲自带队。郑校长说,在省展会上,当场就有人出价一千元要收藏《风调雨顺》,我们拒绝了,后来送给了一位盛赞我们家乡农产品的南方客商。照片中看到的这些经典作品大多赠给了上级党委和政府,如市纪检委在开展“行风守纪”活动时,学校送上一幅《廉政》。被送出的豆画作品,表达着兴源小学全体师生对党和人民的赤子之心。学校现在展出的是师生平日里的作品,题材丰富,贴近生活。最少的用十粒八粒种子,就能表现有趣的《拔河比赛》,多的用上几十粒则表达秋收的《场院》。这时,我被仅有的一幅《花开富贵》的十字绣吸引了,文静的的李勤告诉我,这是她亲手缝的。几年前,十字绣之风也吹进了兴源镇,同事中在课余时间也有缝十字绣的渐多,淡漠了豆画,那段时间,学校的豆画创作搁浅。李勤想让事实说话,她便缝了这幅《花开富贵》,放到豆画堆里,让老师们对比。正如李勤所说,缝十字绣的过程没有趣味性,没有创造性,缝出来是平面的,没有种子的立体感。豆画就不一样了,多一粒或少一粒种子,表达的意味就不同了;种子是大自然里的生命,是我们黑土地上长出的宝啊!用种子粘出来的画,让人踏实!最后,同事们彻底服了,以豆画大败十字绣告终。我的心再一次被感动,小小的豆画凝聚了制作者们对美的执著追求,对家乡的爱恋与礼赞!

随着兴源小学的豆画作品走出校门,随着千百个孩子加入制作者的行列,近两年,豆画制作者已经扩展到社区中。兴源镇东村社区成立了一个文化社区,为了学习豆画制作,他们专门派人到学校取经。学校给予大力支持,派教师去社区指导,学校与社区在豆画制作上结对子。现在,东村社区已经展出了自己独立制作的豆画作品,如《小康路上》《过大年》热情讴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幸福生活。

豆贴画用什么胶水(豆贴画简单的画)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东村社区,我收获了另一份惊喜——玉米叶贴画。这是兴源小学和东村社区合作的硕果。金秋的玉米叶,在风中飒飒响起。它素雅吉祥的颜色,薄匀的质地,柔韧的手感,进入了豆画制作者寻找美的眼睛。在制作者的心里,如果豆画是硬气的男儿,玉米叶贴画则是柔情的女子。如作品《竹》——几根金黄的竹枝作竿儿,片片玉米叶剪成的竹叶,似金风染就,支棱起层次感,仿佛风起便有声响;再如《龙凤呈祥》,取玉米叶质朴的色泽,表达最尊贵的祝福,其实是勤劳的兴源人民在表达着丰收的喜悦。现在,玉米叶贴画和豆画一样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劳作之余,院里炕头,捋平叶片,执剪粘贴,说说笑笑中,一幅幅凝聚了幸福与和谐的玉米叶贴画便诞生了。

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穆棱市兴源镇制作豆画的人们是一个发现美、热爱美、懂得美的群体。豆画制作已经成为兴源镇乡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制作豆画的人们做为黑土地的儿女,一双双妙手拈起家乡的五谷,以特殊的方式表达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奉献!相信在上级领导的关爱下,兴源镇制作豆画的人们一定会继续研究、创新,让豆画这朵奇葩在家乡的沃土上永远绽放!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dat.com/2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