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三号英语(十二月十三日)

1937年12月的一天,几名鬼子闯进一户居民家中,只有一位临产的妇女。鬼子不管孕妇的痛苦挣扎,一起扑上去扒孕妇的衣服。孕妇乞求鬼子饶了她,说自己要临产了。鬼子不予理睬,照样强暴了她。完事后,又用刺刀破了开她的肚子。那个鬼子军官行凶后,发出怪笑,领着手下的士兵,又去别处寻欢作乐。

这是日本侵略者攻入南京之后,所做的恶事之一。

南京陈家巷的刘培坤一家,躲在阁楼上避难。一名鬼子闯入他家,看见刘妻,便嬉皮笑脸地将她往外拉。刘培坤上前拦阻,双方扭打成一团。这个日本兵身上没带武器,只得悻悻离去。不一会儿,他带着一群日军返回刘家,找到刘培坤,二话不说,一枪将其击毙,然后蜂拥而上,糟蹋了刘妻,最后将其活活折磨死。

一位少妇抱着她4、5个月的婴儿,为了避难,来到英国侨民佛兰的家里,恳请保护。第二天,一个鬼子闯进佛兰家,用枪逼着佛兰夫妇离开,然后扑向了少妇。年轻妇女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日军一把夺过孩子,受惊的婴儿大声哭叫,那个鬼子一下就摔死了孩子。

12月14日,姚加隆带着全家在中华门斩龙桥下躲避战火,结果被鬼子发现。当着姚5岁的幼子和3岁的幼女的面,鬼子枪杀了姚加隆,又将姚妻摧残致死。姚的一双年幼儿女扑倒在父母尸体上,哭着要爸爸、妈妈。兽兵们最后也不放过这2个孩子,用刺刀挑起他们,放到火中,直至烧成黑色。

12月19日下午,在国际安全区,两个日军追逐着一名怀孕已8个月的17岁少妇,将她拖到路边的空房子里,强行玷污。等到日军走了,有人悄悄走进空房间,只见那位孕妇早产了。当人们把孕妇送进南京红十字委员会的医院时,她已经疯了。

除了强暴妇女,日军还屠杀了大量无辜的平民。

12月10日,日军攻下紫金山向井敏明野田毅一起上了紫金山顶峰,由日本《朝日新闻》的记者当裁判,看谁能得"锦标"。

野田毅自报说他杀了105人,并举起砍得缺了口的军刀,夸耀说,他曾将一个中国士兵连钢盔带身体,一下劈成两半。向井敏明则明确肯定他杀了106人。

结果,两人无法确定是谁先杀到100这个整数,于是重新约定以谁先杀满了150人作为评判胜负的标准。从紫金山上下来,两人投入了更为疯狂的杀人比赛。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冲进南京古城。在随后的六个星期之内,面对无辜的市民和被俘的中国官兵,日军大开杀戒。

多年以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专家们估计,仅这六周之内,日军杀害中国人民的数字超过30万。

然而,令人深思的,在二战结束之后,很多西方人和日本一样,都试图迅速“遗忘”这场大屠杀。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南京暴行这样的事件从日本人的(甚至从全世界的)集体记忆中消失!

正是带着这样的追问,经过数年的资料整理和实地采访,华裔作家张纯如于1997年在美国推出了历史调查性质的纪实作品《南京大屠杀》,才使一切重新浮出西方世界的水面。

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并非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因此我们很难从审美的角度予以评析。但它却重构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再现了人类的灾难历史。

按张纯如自己所说,为了确保历史书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她选择了三个角度来讲述这场大屠杀:

首先是日本人的解读,讲的是一次有计划的侵略的故事——日本军队被告知要做什么、怎么去做,以及为什么去做。

其次是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受害人的解读,讲的是一座城市的命运,在政府无力保护其公民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时候,会怎么样的故事。

第三是美国人和欧洲人的解读,这些外来者至少在那一时刻是英雄,在南京大屠杀进行的时候,很多在现场的西方人,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中国公民,并作为见证者,留下了日军暴行的记录。

在《南京大屠杀》中,张纯如全方位地梳理了南京大屠杀的整个过程。再现了日军屠城的整体概况,并借助大量第一手史料,从见证人的视角还原了诸多血腥的暴力场景。

张纯如在书中写道,“由于日本人无耻地抹杀了中国人民的奇耻大辱,很少有人尝试根据事实与文献证实并向公众描述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因此这场大屠杀在西方几乎无人知晓”。

日本人是淡化南京大屠杀,这有他们的目的。但遗憾的是,现在我们自己的一些年轻人也说,那些是历史,都过去了。但是看过那些幸存者的自述,我们真的有资格,替先辈们原谅吗?

我们铭记历史,从来不是为了挑起战争,而是为了鞭挞后人,告诉自己:和平来之不易,我辈应当自强!

十二月十三号英语(十二月十三日)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dat.com/1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