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营销方式会从企业家营销走向惯例,企业营销模式发展方向?

企业营销方式会从企业家营销走向惯例,企业营销模式发展方向?

中国的营销实践在世界范围内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探索。正因如此,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仍需更长时间的努力。而且,它的基本逻辑也需要经过长期的检验,其基础也需要最终得到广泛认可和巩固。

中国的营销能否朝着生活方式打造的方向发展呢?

营销在物质层面上满足生存需求,同时在社会层面上构建生活方式。以前,中国的营销不需要过分关注这一问题,只是在传统和外来生活方式之间“搬运”。随着中国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必然需要重点解决这个问题。不关注这一问题将不足以引领世界经济。

一些富有战略远见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思考并践行生活方式营销,例如推广轻奢极简的生活方式和环保的生活方式。中国企业有必要、有底蕴、有能力,也有资格为自己和世界创立新的生活方式。然而,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营销来实现,因此中国企业必须提升营销水平,重新审视营销。

中国正迈向消费型社会。实现这一目标的物质基础是供给侧改革,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则是基于生活方式营销。如果仍然只是简单地追求“更多”“更好”,很难取得战略性突破。

中国的营销策略能否始终坚守性价比路线?

性价比路线并非仅仅是以低于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销售为表面特征,其本质是平价,即制止暴利的行为。这意味着让消费者更多地享受他们的消费者剩余,同时也让普通民众分享科技和社会生产力提升的成果,而非让生产者获取暴利。

目前,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看,中美两国是最主动也是最被动的。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达国家,面临着来自0~1创新方面的巨大压力。如果不能持续进行0~1创新,以确立绝对的竞争优势,那么其他发达国家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进展可能对美国造成重大挑战。美国一直在以国家力量对抗民营高科技公司华为,旨在抑制中国在高端科技创新方面的势头。然而,美国在许多偏远领域的1~N创新方面却已经落后于德国、日本和中国。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不能持续、有效地推进从零到一,从一到多的创新,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中高端、中端和中低端产品领域的努力,在未来将对中国的市场竞争构成巨大压力。

中国企业在国内中、中高领域具有强大竞争能力后,我们看到跨国公司也采取了务实的营销行动,并且这些行动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战略举措。比如在汽车市场,诸如奥迪、切诺基和卡迪拉克,甚至包括奔驰、宝马等跨国品牌都推出了更加“亲民”价位的产品。其他外国品牌的营销策略也早已本土化。这表明中国营销在社会制度、国情和起点上与跨国公司截然不同,而跨国公司也逐渐顺应了中国市场的发展趋势。

中国企业在早期的性价比营销中不得不采取这种策略,而今天却是他们自主选择。这种转变的原因在于中国式创新,即在精益求精引领下的创意和革新,以及已经培育出来的整体竞争优势。

中国企业并不是不重视推动从零到一的创新,华为等企业的实践证明他们正在竭尽全力地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他们选择更大范围内推动从一到N的创新,为了提升综合国力和改善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在中国这样的国家,一旦中小企业建立起创新的热情和根深蒂固的习惯,从一到N所带来的社会财富和社会效益将是世界500强公司无法比拟的。

在可预见的未来,性价比营销是中国营销的基础。考虑到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分配的基本规律,性价比营销也将成为中国甚至全球营销未来发展的主旋律。

能够。中国的营销可以利用全球化的趋势,创造性地推动性价比营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可以借助先进的营销策略、技术和思维,将本土产品和服务推向国际市场,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竞争优势。

中国营销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逐步确立了地位。目前,很多来自发达国家的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并不一定是出口,它们可能只是在中国生产的发达国家企业的产品。即便如此,这也可能引发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其普通民众对中国营销的不满,认为中国制造“抢走”了他们的市场份额。而那些完全由中国生产的产品,对发达国家竞争者的竞争实力更是让发达国家民众无法忽视。未来,随着中国企业和产品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如果找不到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匹配的营销逻辑,那么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营销可能会面临更广泛的质疑。这是我们今天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中国的营销竞争力十分强大。未来,一个可行的方向是,将这种竞争力集中在产品性能的性价比上,而不是价格的侵略性上。这种转变对中国营销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因为它需要推动这种改变同时又保持中国营销的基本属性。

随着一代人退出营销舞台,中国营销最终走向惯例式营销还是始终保持企业家式营销,将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毫无疑问,未来还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同时也将有更多的中国企业成为寡头。然而,这些成就并非仅仅源自中国营销的成果,而是一种长期欣欣向荣的表现。中国营销的活力在于旺盛的创业热情和巨大的战略空间,尤其在于规模庞大的企业家式营销。

中国持续的经济蓬勃发展以及政府对创业的支持,对中小型企业的普遍繁荣,都归功于中国独特的营销策略和对企业生命周期的洞察。

中国制造业的代工体系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和成本优势,因此能够逐步为普通创业者提供生产代工服务。

中国作为“世界生产车间”的地位已经得到确认。通过中国营销的努力,中国也逐渐成为了“世界研发车间”和“世界营销车间”。这也是著名营销大师科特勒对中国营销起到关键作用,唯一让中国人认识其大师风范的著名论断。

中国营商环境的变化之一是建立了高水准、服务周到的代工业,这使得创业变得简单,减轻了创业者的资金压力。然而,代工业存在“店大欺客”的问题,相比于创客园,其服务能力较为薄弱,仍然是“卖方市场”,导致创客们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需要更加谨慎。

这意味着真正的创业孵化品牌对于帮助中小企业持续繁荣的普通创业者缺乏有力的支持。未来中国营销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是如何实现代工业和那些有营销创意能力却缺乏研发和制造能力的普通创业者之间的完美结合。

中国营销能否继续推动跨国公司创新一直备受关注。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营销活动的机会和挑战也在不断增加。通过深入了解中国市场和消费者需求,跨国公司可以获取宝贵的市场洞察,并且将这些洞察融入创新的产品和营销策略中。

中国市场的发展迅速,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跨国公司需要不断创新以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这也将推动公司在产品设计、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创新。与此同时,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和科技创新中心,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不仅可以获取更多的合作伙伴和创新资源,还可以借助中国的创新能力进行跨国创新。

综上所述,中国营销可以继续推动跨国公司的创新。通过深入了解中国市场,不断创新产品和营销策略,以及与中国的合作与创新,跨国公司可以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多机遇,并推动公司的创新发展。

跨国公司退出中国市场并非仅仅是因为它们是在中国市场失去了竞争力,而是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与外国高科技公司合作,弥补自身研发能力短板,是一种合理的商业行为,并非单纯的“打工”。从这个逻辑上看,无法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外国公司会从中国进口半成品。因此,描述中国企业使用跨国公司的技术和元件为“打工”,而跨国公司使用中国的元件为“盘剥”,在营销上说并不合理。

在中国企业逐步崛起之后,外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赚到大钱。跨国公司受到了对中国产品出口和在中国市场上的暴利的限制,也对中国企业施加了整体性的竞争压力。

在中国市场拥有竞争优势并与中国企业密切合作的跨国公司不太可能会退出中国市场。对一家公司来说,生存、发展和盈利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对于众多国际企业来说,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无可替代。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这是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许多跨国公司的创新和发展也广泛受益于中国市场。它们的技术和产品主要应用于中国市场,并受到中国消费者的青睐。如果失去了中国市场,这将意味着它们将难以继续进行创新,同时也将失去主要的客户群体。

2019年上半年美国对华为的“极限施压”升级,给美国供应商带来了连带的影响。尽管如此,华为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公司营收仍以23%的高速增长(同比),在本轮财报季表现抢眼。与此相反,英特尔、高通、AMD等华为美国供应商的营收却全线下跌。

中国市场能否继续留住跨国公司,关键在于中国营销能否继续包容优秀的跨国公司。而这种合作,外国政府并无权力强行终止,因为它是合法的企业行为和营销行为。 (金焕民,本刊高级研究员,就职于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dat.com/31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