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像烧掉对子女好不好,母亲遗像烧了好不好?

孙智敏 ,曹县乡村历史爱好者,政协菏泽市十六届委员。头条号:老虎69090

孔子曾说过“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当父母在世时,按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按礼节安葬他们,按礼节祭祀他们”。在如今的鲁西南区域,人们依旧尊崇孔孟之道,孝敬父母、尽力使父母生活开心;父母若去世,就会按照当地礼节安葬他们、祭奠他们。旧时妇女生育,找一破屋,怕浪费新衣好被,换上麻布破衣,铺上稻草麦秸,所以生孩子叫落草,也叫仰倒。父母去世后,披麻衣,拴麻绳,趿拉着鞋,弯着腰,流涕痛号,守灵时铺草枕砖,都是为模拟父母生养之景,报父母生养之恩。守孝三年是因孩童三年才离父母怀抱……可惜这些文化传统慢慢消失,哀哉!作者躬耕曹邑,记录曹县传统丧葬习俗,也算为“商汤故里”“宇宙中心”文化传承做点贡献吧。俗话说得好,一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记录不全,敬请谅解。

丧葬

旧俗沿用木棺土葬。人过六十便为其准备棺木,俗谓“喜活”,并做好“送老衣”。在老人断气时,迷信习俗为家人高声呼喊亡人灵魂转回谓之“喊魂”。老人停止呼吸,家人便给亡人穿“送老衣”(男单女双)。此时严禁哭泣,以防眼泪落在尸体上。然后将尸体移至灵床上。灵床设在堂屋当门,尸体头向外,脚朝里,并用苘麻系住亡人的足尖,谓之“绊脚索”,以防“炸尸”。灵床前放一束用苘麻绑扎的谷草,俗谓“隐身草”。床后放一盏点燃的植物油灯(蜡烛),迷信认为可验死者灵魂转世行程的远近。一切就绪后,全家人从停尸之屋出来,将门闭上,并用苘麻系住门鼻,然后由嫡长子将门跺开,率领全家,烧化纸钱,放声大哭,俗谓烧“倒头纸”。如有事先扎好的纸轿,也在这时焚烧,名为烧“倒头轿”。烧过后,死者的儿子、儿媳及女儿按男左女右分别守在灵床两侧,俗谓“守灵”。邻人皆忙着孝帽、糊白鞋、做“衣仮”(“添汤罐子”曹县叫yifan罐子)、搭灵棚、报丧、做纸骨朵和哭丧棒等。

成殓

成殓时先在棺材内铺上一层青灰(草木灰),再铺上俗谓“托背”的褥子,上摆七枚铜钱,然后将死者由灵床移进棺材内,死者头枕布缝制的雄鸡,口含“噙口钱”。“噙口钱”为铜钱、白银或金钱,上系红线,挂在死者的耳朵上。同时将用白面羼和头发做的七枚小饼(名为“打狗饼”)臧于死者袖内,右手握一条手巾,左手握一束香,然后用纸蒙上死者的脸,将棺材轻轻盖上,并留一条缝隙,俗谓“留口”。当死者儿女都在场,才能将棺材封死,俗谓“挂口”。挂口前用棉絮蘸盆内清水给死者洗脸,洗时还得低声祝祷,要死者灵魂早升仙界。然后,再拿镜子照一照,表示让死者看看是否干净,照后,遂将镜子摔碎,此刻举家嚎啕大哭,同时将棺材封死,再不得打开。棺材口压一缕五彩丝线。亡者儿孙在屋内棺材旁守灵,棺材南北放置、棺材头朝南,男的在棺材东边,女的在棺材西侧守灵。灵棚内是亡者没有出五服的晚辈跪棚。跪棚的人越多,证明家丁越兴旺。

亡人家的门户(包括分户的子孙)均贴上白纸,大门旁挂簇用白纸(烧纸)剪成的“纸骨朵”,用纸多少,按死者年龄而定,一般是一岁一张。

棺材前通常挂一白色布幔,中央白纸条上写着亡人姓氏,叫做“旌”。旌前灵棚下垂一竹帘,前置方桌摆供食香烛,并置菜篓子将贡品罩住。遗像摆在供桌上。两侧为死者没有出五服的晚辈男性跪棚。

遗像烧掉对子女好不好,母亲遗像烧了好不好?

戴孝

死者家除三岁以下儿童外,不论男女均着白鞋,穿白孝衫,戴白孝帽,俗谓“持服”,服分五等,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时间分别是三年、一年、九个月、五个月、三个月。死者的子女为斩衰服,俗称“重孝”,时间是三年。如嫡长子已去世,则长孙的服色与嫡长子同。死者的侄孙晚辈与亲戚等,服色的轻重与时间的长短均有规定。旧社会男尊女卑,丈夫死后其妻子必须服三年的斩衰服。干儿干女与儿女戴孝是同等待遇,哭爹或娘,只是在儿女后侧。

报丧

执事根据主家提供需要报丧的亲戚进行报丧。执事先安排一位有经验能说会道的给逝者娘家报丧。然后再安排逝者的其他“近亲”——老表、亲家、干亲等以及朋亲。每位报丧人都发盒烟和一定费用。

吊唁

亲邻闻讯均携带纸、箔前往丧家吊唁。吊唁礼仪通常是行至灵棚下长揖而跪,伏地哀。近亲吊通常是进死者的家门或进村便哭,直哭至死者的灵堂前。吊唁者如是男子,男孝子则至灵棚下长脆谢孝。如是女子,由女孝子出来谢孝。孝子谢客垦亲。送殡必须持哀杖(即哭丧棒)。

烧纸骨朵

又称“点纸”,于死者死后的第三日黄昏举行,一般是绑扎一车一马一个司马纸俑和二或四个侍奉死者的纸俑。是日近亲都得到场,丧家将死者的衣帽纳入冥车中,表示死者已登上车,冥车前面是吹奏哀乐的乐队,乐队后是人抬的供桌,上摆有供食,并罩一香楼,其后便是孝子,亲戚多在孝子的两侧,孝子和亲戚送死者至十字路口便不再送,随之将冥车、纸俑和纸骨朵一起烧化。意思是使死者乘车早登仙界。

数七

自死者死日算起,以七日为期烧化纸钱,祭祀死者。安葬死者的日期,也多以“七”期计算,一般是一“七”或三“七”。小康之家多在五“七”,乡绅之家有停棺十“七”或百日的。

冥物

也称“舍火”“纸扎”,是给死者准备冥界用的屋宇、车轿、人马。一般是只扎一纸罩,或附加男女两俑,摇钱树。过去豪绅地主之家,棺材罩子多用木雕成,上张锦缎,满载金花,前后左右都插着戏剧纸俑,高约两丈余,纸扎冥物更不计期数,楼台亭榭、车马轿舆、牛羊鹿驼,搴旗开路、执鞭追镫的纸俑等。

殡葬死者俗称“出殡”,其时丧家常请有社会经验且富有声望的人来主持殡葬、收礼等事宜。总负责的称为“大执事”。大执事管理库房、礼房、行礼、发丧。库房负责酒菜;礼房负责收礼。礼有钱礼、纸礼、飨糖等。如死者为官宦之家,或在地方上有一定权势,常是吊祭者拥塞灵前,自早至午络绎不绝,哀嚎和鼓乐之声不绝于耳,挽联挽幛满院悬挂,纸箔飨糖满屋堆积。劣绅恶棍贪官污吏,往往派礼、索礼,借死去爹娘而大赚其钱。

遗像烧掉对子女好不好,母亲遗像烧了好不好?

飨糖

遗像烧掉对子女好不好,母亲遗像烧了好不好?

飨糖

遗像烧掉对子女好不好,母亲遗像烧了好不好?

飨糖

遗像烧掉对子女好不好,母亲遗像烧了好不好?

供品五小碗

礼房

礼房是村里人家办理红白事时,设置的收礼物、付支出、记账目的地方,是《汉语词典》给出的意思具体使用方式之一。执事选有文化的,就坐在礼房,当礼房先生,负责礼房事务。如有一家亲戚来吊孝,就派一人过来到礼房送礼,一般会说“我是袁庄的,叫什么什么名字,是去世老人的外甥,今上礼一道纸、一桌飨糖、两棵摇钱树、礼金200元。来了吊孝的男劳力(‘男的大人’的方言表述)4个、女的3个,小孩3个。”礼房先生摊开登记帐薄,竖着用毛笔依次登记,在亲朋姓名一栏写上姓名,在与主家关系一栏写上外甥,在来客人数一栏写上4男3女3小,在丧礼一栏写上礼金200元、纸一道、飨糖一桌、摇钱树两棵。随后,礼房先生让给他打下手的人给来人:外甥专用孝衣孝帽一套、一般孝帽6个、外甥媳妇用孝衣孝巾一套、一般掩脸布的(‘女吊唁者吊唁时遮盖眼脸的一块白布’)2块、香烟4盒、小孩子不给烟。待来人走后,礼房先生再写一张纸条,上写“袁庄某姓”,让打下手的人用糨子贴到装礼物的篮子上,从一桌五个飨糖中拿出四个,留一个飨糖用烧纸包好放到篮子里,作为回礼。其他来上礼的人基本上都是这样记录、操作。

在礼房期间,有帮忙办事的人会跑来找礼房,说:“问事的(‘主持丧礼的人’的方言表述)让我去买两盒好点的烟给吹响器的(‘吹唢呐班子’的方言表述),让他们下力吹好点。”礼房先生安排并记账:支出一栏记上多少钱,用途一栏写上给响器班香烟两盒。其他的支付都是类似的记账。待到快开席时,问事的人回跑到礼房问:“今每(‘今天’的方言表述)来了多少人?”礼房先生会翻开账本,统计一下说:“男嘞86个、女嘞32个、小孩14个,这有点冒桌(‘超出预计的酒席桌数’的方言表述)呀!”问事的说:“不咋、没多讲(‘不要紧’的方言表述),我让焗匠(‘厨师’的方言表述)盛菜的时候留点手,一盘的菜盛个八成满就行了,汤就多加几碗水就中啦。馍(‘馒头’的方言表述)得按人头、每人两个分,不能多给馍。你忙吧,我这就去安排去。”

丧事结束,到了晚上,问事的和礼房先生给主家汇报整个事情的收支情况,收多少,花了多少,还剩下多少,孝衣孝帽等孝服发出多少等等,事无巨细都说清楚,然后将账本交给主家就完事了。这时候主家会挽留主要办事人员,让焗匠将剩下的食物揍(‘做’的方言表述)一桌子饭菜,让大家吃喝。

出殡

先说一下“摔老盆”:主丧者摔一瓦盆,然后灵柩起杠,叫‘摔丧’,亦称‘摔老盆’”的意思。据说人去世后来到阴间,都要强迫喝一碗迷魂汤,使其昏迷,以至不能超生,所以,丧家的孝子要准备有眼儿瓦盆,可将迷魂汤漏掉,摔碎瓦盆以免死者误饮,所以就有了“摔老盆”这一丧礼形式。“摔老盆”形式大致是:老盆儿在起杠时由家中长子摔碎,父死用左手、母死用右手。一般老盆是家中长子摔,长子不在则长子长孙摔,无长子、长子长孙则次子、长幼轮序摔,无子由同姓亲族中血缘最近的堂侄子摔,无子无侄不属善终可不摔,女婿不可摔!这一仪式在旧时使摔盆者与死者的关系变近,甚至确立财产继承关系。摔老盆讲究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如果盆儿没摔碎忌摔第二次,一般都是由抬扛者帮忙踩碎。老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殡。还有的说摔老盆时垫的砖,捡回来,放在大门影壁前,可以避邪镇宅。还有的说,用这块砖给小男孩压书,孩子将来可望“三元及第”;若给女孩压活(刺绣之类的手工活),定会心灵手巧。

出殡前,棺材上撒些红高粱,然后将“旌帘”搭在棺材上。死者的嫡长子执招魂领丧,诸孝子在后。孝子前有个抱斗的(通常是外甥或同族人),斗内放有用柳棍儿、秫秸莛做的弓箭、隐身草和备烧化的纸钱及买路钱。棺材抬出门外,置于丧架上,然后罩上纸罩。抬棺的有16人、24人、32人之分。棺材抬起,长子摔老盆子,打纸幡,开始送葬。一人喊路指引,抱斗的随走随撒买路钱。途中举行路祭仪式,亲友按一定关系分成几班,逐一进行行礼时,均有“响班”吹奏哀乐。棺材抬至墓地放入挖好的墓坑中,然后将招魂幡、哀杖等分别放在棺材的前头和两侧一起埋葬。封土时,将孝子和所有的“舍火”一齐焚烧。坟封前,嫡长子媳妇(有的地方是亡人所有的儿媳)必须在新坟上抓几把土用衣襟包回家去(路上不能回头)。

遗像烧掉对子女好不好,母亲遗像烧了好不好?

出殡

遗像烧掉对子女好不好,母亲遗像烧了好不好?

出殡

吹手奏哀乐,迎着逝者的墓地,徐徐前行。而逝者亲属中的女性,则停靠在路边,不能够到现场(特别是立新坟)。

遗像烧掉对子女好不好,母亲遗像烧了好不好?

遗像烧掉对子女好不好,母亲遗像烧了好不好?

坟坑一般都是早上,由村里的知事安排,让人挖好,根据家属的需要,确定方位。

遗像烧掉对子女好不好,母亲遗像烧了好不好?

在棺材还没有放置好之前,逝者的子孙要在坟地前长跪不起。

遗像烧掉对子女好不好,母亲遗像烧了好不好?

前来帮忙的乡邻们,根据实际情况,挖了几个方便抬棺人下去台阶。

遗像烧掉对子女好不好,母亲遗像烧了好不好?

众人同心协力,准备抬棺入坑。

遗像烧掉对子女好不好,母亲遗像烧了好不好?

这个过程,要有体力较好的男人参与,一般需要10多个人。

遗像烧掉对子女好不好,母亲遗像烧了好不好?

几经调试,终于放置完毕。

遗像烧掉对子女好不好,母亲遗像烧了好不好?

村里懂行的老人负责摆正棺材,并让长子看看是否正,按照习俗进行摆放相关的物件。上放木弓木箭,箭头所指的方向也有一定的说法。

遗像烧掉对子女好不好,母亲遗像烧了好不好?

弓箭的上面还要放一些泥土,然后再盖一块小瓦。

遗像烧掉对子女好不好,母亲遗像烧了好不好?

棺材的前面,放着一团面粉之类的东西(衣饭罐子)。

长媳四角抓过土。村里前来帮忙的乡邻开始填土,把坟大致的堆一下,无需太精细,最后两人拿木掀杠收拢坟堆。坟堆差不多后,所有前来送葬的人,再行“告坟”礼,同时除孝子以外的缟帽等随即脱去,表示不再戴孝,此事完毕。最后在坟前将花圈、轿子之类的烧尽。并放鞭炮。于是,大家各自离去。

喇叭一响一生终:吹喇叭吹响器

吹喇叭,是曹县城西的方言,城东叫吹响器,现在都混了统统叫吹响(器)。

曹县好多村庄是明朝山西的移民村庄,明朝的时候就这样说:“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吹喇叭也叫吹唢呐,是风俗,用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唢呐是民间乐器,方便、经济、实用,古代穷人都买得起,另外比较经济的还有笛子、箫、梆子二胡,而这几种乐器只有二胡和唢呐的声音可以体现悲伤的心情,但是下葬时二胡不方便在行走时演奏,所以只有唢呐最合适,而且唢呐可以表现死者家属悲壮、悲愤、和悲伤。吹唢呐,吹笛子和锣鼓等吹吹打打的迋热闹的,唢呐,笛子,锣鼓,有驱邪,镇恶,除魔的功效,

村里有专门吹响器的班子,他们一般都是祖传,一个响器班子里,五六个人,多是父子兄弟姐妹,一个吹唢呐的,两个吹笙的。笙,要捧着吹,声音低,配合着唢呐,然后就是敲梆子的。偶尔还有弹弦的,或者拉弦的。

曹县的习惯,老人死了,出殡时一定吹响器的,只有那些孤苦无依的老人无儿无女,死了以后亲戚邻居发个善心,把他草草埋了,也不请吹响器的。村上的人会感慨,唉,死了,连一点动静也没有,他也不受罪了。现在移风易俗,多数家庭改用音乐录音代替吹喇叭了。

家里的老人去世了,当儿女的一定要请来一班吹响器,否则,邻居们会说闲话的。有儿有女有啥用啊?这死了,也没点动静,给死个小猫小狗差不多。到了出殡那一日,吹喇叭的早早就来了。现在都是开着改装的三轮车,车子到主家,在车上摆上桌子(也有直接将桌子摆在地上),吹吹打打就开始了。唢呐声一响,一个庄子都听见了,人们感叹一声,谁谁今天出殡,这一辈子算交代了。附带着感叹,人这一辈子活着有啥意思?唢呐吹了几曲后,大执事就给吹喇叭的安排一桌子菜,还有烟酒,招待好吹喇叭,好让他们卖力的吹。

曹县是出过庄子的地方。民权庄子镇老颜集曾是庄子出生地,以前属于曹县。还有一种说法,说庄寨曾是庄子故里。曹县的常乐集镇留庄集曾是庄子居住过的地方。庄子观点是“等生死”,现在这里的人看人家出殡,听吹喇叭吹响器,好像还有欢乐的悲哀,悲哀的欢乐。

出殡的人家烧着纸,烟雾缭绕,满院子的人,哀哀的哭声。唢呐的调子很亮,总是有些悲凉,像是哭诉,又像是怀念。

吊kei客越来越多,吹唢呐的控制着整场的节奏和气氛。吹唢呐的桌子周围,围着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大家来听吹唢呐也是看个热闹。上午,客人最多,吹唢呐的最忙,拉弦儿的吹笛儿的,打镲敲锣,甚至还会有唱的,一般唱的也是豫剧。最是吹喇叭班子展现才能的时候,吹《百鸟朝凤》,吹《二八板》,会用大小唢呐模仿戏台子上的唱。大家听着热闹,会发一声喊,叫一声好,还会有掌声。

遗像烧掉对子女好不好,母亲遗像烧了好不好?

吹喇叭的还有一项重要职责是接客kei,普通亲戚直接。接后吹着喇叭引导着进家。娘家人是重客kei,大孝子领着到村头接,当然是吹喇叭的开道。孝子们行了拜礼,然后回身,吹喇叭的领着回家。孝子们一路伴随着喇叭声哭着回家。

遗像烧掉对子女好不好,母亲遗像烧了好不好?

午饭后,要出殡了,要把亡人从家里抬出去,抬到地里去埋了。出殡前,亲人要行奠拜礼,俗称烧纸。行礼前,执事者喊“来的kei客,准备行礼了”,来行礼的人在院子里面依次站好,执事的会根据来行礼的亲疏远近决定先后行礼,城西是从娘家人开始,而城东是:逝者是男的从外甥开始,女的从娘家开始。喇叭声响起,在大执事的招呼下,一波又一波的进行。跪拜,是一种最贵重的礼节,行礼时先要整冠弹尘,行礼者衣帽无论新旧,必须衣冠整齐,孝戴端正,忌袒胸露臂、歪戴帽子踢拉鞋。丧事行礼时一般都是一揖一叩首为一个组合,什么七拜礼、九拜礼和二十四拜礼,都是由多个这样的组合而组成的。供桌前一人陪奠两人拉客。院子里面有很多围观者,随时对行礼者的表现进行评价,谁懂规矩,谁外行,他们都看的门清。行礼过程中如果行礼者表现不好或者行礼出错会被笑话,甚至影响名誉。跪拜礼仪在曹县保留至今是有地理、人文、社会等多因素的影响的,它并不是一个陋习,而此习俗会随着城镇化加快,生活环境的改变后逐渐的稀释。跪拜礼仪在城市里相对较少,而在农村里较为常见。这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但我们在获得较好的物质条件时,到处是钢筋混凝土的城市却少了很多的生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情味!

遗像烧掉对子女好不好,母亲遗像烧了好不好?

当儿女的,在这个时候才会真正感觉到死去的父母再也没有了,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了父母,想起父母种种的好,会愧疚父母在世时自己的不敬与不孝,想起从小到大跟随父母长大的种种,父母要走了,真的要走了,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了,这时有发自心底的悲痛,哀嚎震天。

遗像烧掉对子女好不好,母亲遗像烧了好不好?

送葬的队伍从村子里出来,一路撒着纸钱。哭声哀哀,唢呐声最是响亮。很悲凉的响亮。一般吹的曲子都是《拿天鹅》,像是对亡人的催促和劝说,走吧,走吧,到那边去吧,不要留恋了。走吧,走吧,总是有生有死,你这一辈子过完了。走吧,走吧,风风光光走吧。走吧走吧,别在村子里了,满堂儿孙不要留恋了,去到野地里去吧。你看多少人都到那边去了,你的多少亲人朋友都在那里等着你呢,你去吧。或许,唢呐声里,那一缕孤独的灵魂在空中飘荡,看看村庄,看看野地,看看下面送葬的人群,也有几分不舍。

曹县的乡村里,多少人这最后一程,都是吹喇叭吹响器的人陪伴着走过的。吹喇叭吹响器的,功德大矣!

圆坟

殡埋死者的第三天,由嫡长子率众孝子到新坟上去烧化纸钱,修整坟墓俗谓“圆坟”。圆坟后,五“七”、十“七”及百天去死者坟前烧纸。死者家中三年内不贴红门对(家中有喜事可贴)。

从死者去世到下葬,多选用放三、五、七天,年轻的或有老人在的一般三天。多数放五或七天,三天圆坟后,姑娘才能回婆家,儿子才能出门。如果你有工作,家中有老人去世,至少得有十天假期。有网友吐槽“丧假1-5天”,确实没考虑现实,没体现以人为本。

周年

是日近亲挚友均携带供品、纸箔去死者坟前摆供烧纸,哭奠死者,丧家备简单的筵席招待亲朋。三周年时,死者子女将孝服脱去,俗谓“脱孝”。过三周年时,比前两次隆重,死者的女儿多在三周年为死者扎阴宅,使“响”奏乐,有的大动宾客,设宴很多。富户人家常借三周年行礼成主(木主牌位)。

曹县还有一种丧叫“喜丧”,人总是要死的,死后子女是要办丧事的。这种丧葬形式就是在老人离去后不悲反喜的丧事习俗被称为“喜丧”。人逝达到“喜丧”,依习俗,是有一定条件的,不是谁故去都算喜丧,喜丧要具有喜的条件。

徐珂的《清稗类钞》:“人家之有丧,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于喜。而俗有所谓喜丧者,则以死者之福、寿兼备为可喜也。”老人去世可以称为“喜丧”的,必须是“福寿全归”,即全福、全寿、全终。“全”是“圆满”的意思。人们认为要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算是“喜丧”,子女就不用太悲哀,亲朋好友也为之高兴,减轻了老人去世的悲伤。所以这样的老人去世后,大摆宴席,鼓乐队齐奏,甚至鞭炮齐鸣,丧礼更像是一场婚礼。

人死为大,对逝者的风光下葬,是对一个生命离世的缅怀和敬重。

建国后,对殡葬进行改革。50年代,主要是改革殡葬礼仪,提倡节约办丧事。60年代,主要改变乱埋乱葬占用耕地的现象,并平掉老坟,新坟实行深埋,有的生产队或自然村利用荒地建公墓。70年代,开始推行火化。火化日亲朋向遗体告别,致悼词,奏哀乐,静默致哀等。

参考资料《曹县志》等,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dat.com/12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