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纯属实构,剧情来自每天家庭群视频,外加一?虚构)
前言:
我想拍视频家乡农村的点滴,但我没有“张同学”的技术;我想回家专职拍抖音,但我打工人一个辞不了职。我有什么?脑海中的千祯画面和手机一部。换种成本小、代价低的方式实现吧,毕竟年过三十,再不去开始创作梦想,就真的只有在梦中想了。用文字代替摄像机,用标点传递心情,描述我心心念念的老家。
第五节 学生的喜欢,与爱情有关?
晚上四人组群视频……
我:告诉你们一件事,我有个女同事的儿子跳楼了,现在还在医院抢救。
我妈:多大的孩子?
我:初二。
老二:男的女的?是学习压力大?
我:男孩,不是学习问题,是感情问题。
老大:十三、四岁的小屁孩,知道什么是感情么?还跳楼?现在小孩太早熟了。
我:现在的小孩,接触电子产品早,看到的听到的信息量多,很有可能会模仿。
就是可怜了父母,唯一的孩子,养育了十几年突然就没了,这打击我是接受不了,可能我会活不下去。
话题突然就变沉重了。在我妈面前我们是孩子,我们也都有自己的孩子,教育孩子是一生的事业。到底怎么才能培育一个成才的孩子是父母一辈子的必修课,但现在看来,培养成才孩子的前提是孩子健健康康长大。
围绕孩子成长的危险因子太多了。
1、安全因素中的意外因子。
车祸,溺水,高坠,环境中存在的不安全要素五花八门,这些要素伴随日常生活,是我们改变不了的。针对这些,父母需要做的是从小给孩子树立安全意识感。例如:河边边不靠近,窗户边要远离,过马路牵牵手。
2、安全因素中的暴力因子。
很奇怪,80,90后的学生时代,很少有听说校园暴力的。但是现在10、20后,关于学校的暴力事件经常能在新闻中看到。前几天看到的最小班霸,小学三年级到六年级,三年时间以暴力形式敛财3万于元。看到这则新闻时真的震惊到我,小学六年级我还像傻子一样跳皮筋呢!
暴力除了来自校园内,也可能来自社会上。社会上的无业人员、闲散人员等垃圾人,有的就专盯学生下手,抢钱,劫色,给学生留下阴影,影响一辈子。
不管是校园暴力还是社会暴力,面对这些垃圾人,一定要告诉孩子,垃圾就是垃圾,没必要在意,远离垃圾人,发生这种事情第一时间告诉父母,由父母出面解决。面对危险,首先要保证性命安全。
3、朋友圈效应。
你若种下梧桐树,必然引得凤凰来。
我始终相信,你是怎样的人,就会吸引怎样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小孩子判断能力有限,但是模仿能力超群,为了更好的融入群里,对周边人的行为会趋同,所以他们周边的朋友圈很重要。作为父母,我们不可能左右他跟什么人交朋友,但是我们可以教会孩子团结,友爱,分享,勤劳等美德,建立正确的三观,希望每个孩子都遇到善良。
悲剧的发生,触动我神经,我们都是从孩童时过来的,上学时遇到优秀的男(女)同学也会心生爱慕,想要上前多说几句话。遇到表白不成功时会伤心大哭,会情绪低落,但是悲伤仅仅是悲伤,没有参杂太多感情,也不会参杂其他想法,一方面我们周围环境单纯,可参考案例少,最严重后果就是打一架。(不带凶器的那种)。另一方面父母平时言传身教,且每天都要回家面对父母,所以不敢做什么事情。
记得六年级时,我是在村里上的小学,由于成绩好,一直担任学习委员,说话也温柔,班里有个学习不好的男孩A喜欢我,那时对感情虽然懵懂,但是还是能感觉到的。我不喜欢他,因为他成绩差,老是被老师点名、罚站。假如我跟他好,总觉得老师点他的名字时候也是在批评我。拒绝理由单纯。我喜欢我们班里另一个男孩B,他和我住一条街,学习成绩好,打乒乓球也好。
单相思总是让人激动、喜悦的。吃完饭我没有立马出门上学,而是上到平房上,眼睛一直盯着街的另一头。一会儿,会有我喜欢的男孩从那里走过来。然后下楼,开门,上学,好巧刚好遇到,好巧刚好一路聊天,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行为幼稚却那么符合时宜。
我喜欢你,更多地是欣赏,是想和你说说话。和爱情无关。
后来有次放学,路上看到A领着一群男生在打一个人,走到跟前发现被打的那个人是B,当时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我立马冲上去,挡在B前,“你们干什么打人,我要告诉老师。”我急声吼道。“A,你又惹事,明天你又要叫家长”。当时我特意看向A,对他说这话时,眼中期盼他会看在我的份上停手,他不管怎样不会对我动手。事情也是这么发展的,他们一群人气冲冲地离开了。被拒绝最多也是这种结果,打一架。而我和B一起经历了事情,关系越来越好,再后来,我们是无话不说到好朋友。
我喜欢你,更多地是崇拜,是单纯地想靠近。和爱情无关。
我,A,B 我们都生活在那个年代,以那个年代的方式处理小学生谈恋爱的“问题”,这段记忆长大后都成了美丽的回忆。想起老家,想起童年,嘴角都是甜的。偶尔回老家,路上碰到,像多年未见面的亲戚,心中是暖暖的。
说回现在。科技发达了,条件好了,但是小孩子的感情也复杂了,朋友间相处有目的了,恋爱想更进一步发展了,处理问题方法更极端了。
由于工作,听说过较多青少年案件,烧炭自杀的,跳楼自杀的,打架斗殴的,卖淫的。。。。发生原因归于感情或教育或游戏一方面都有时偏驳,每个案件都是多种因素聚合后爆发的。处在如今大联通的时代,家长靠“堵”行不通,需要多管齐下,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实施?“度”又是什么?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dat.com/25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