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生
从初一开始,我就要求孩子们把教材中所有的古诗文都背下来。
背书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不是死记硬背。
一般人认为:背书是死记硬背。一个“死”、一个“硬”,从这两个字就可以看出社会对背书的反感。这种感觉不知道产生什么时代。
古代的语文教育怎么样进行?孩子入学大概是6岁、7岁,入学后就开始背书,背到几岁?一般15岁。在这8、9年的时间里,老师几乎是不讲书的,孩子们在学堂只是背书,老师只是检查背书。按古代教材统计,古代读书人一般要背24万字的文章,大脑非常神奇,脑海中存储了这么多语言材料,人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就得到很大的提高。背了那么多的文章之后,就会迎来一个重要的节日:开笔。说开笔之后,老师就开始教学生写文章。大家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写文章,写到今天已经5年了,大家依然没有写好文章。一件事做了五年,依然没有一点点眉目,没有一点把握,有没有失败的感觉?大家思考一下:原因在哪里?
我认为:原因就是背书太少!
大家可以算一下自己背下多少文字?你背的文字多少一般跟你文章的水平成正比。
大家比较熟悉鲁迅。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了他在私塾读书的情景:“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鲁迅先生在私塾里所学习的任务就是读书,读书就是背书和背对子。原文有这样的描写: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
鲁迅在私塾背书就是不断地读连续地读,读到能够背下来。鲁迅先生私塾,去南京读矿业学堂,后来去日本学医,没有进大学念中文系,但是他回国之后是在女子师范大学教中文!私塾几年的学习给他打下扎实的基础。
鲁迅的经历想告诉我们:背书非常重要,千万别忽略掉背书。
背书是最快的,是最有效的提高背书人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
背书的本质是什么?
背书的本质就是理解并记住。
大脑非常神奇,当大脑储存了很多经典的文章后,大脑就会产生神奇的变化,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我背书有失败的经历。我在背王羲之的《兰亭序》时,没有深入理解这篇文章就硬着头皮往下背,结果读了应该有257遍,但是我依然没有办法把这篇文章背下来。
我失败的经历有两点启示: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不对的。如果你不主动深入去思考的话,文章的意思不会自动浮现出来。不过,也可能是我太愚笨。
通过我这个失败的经历想告诉位同学:你在背书之前一定要深入理解文章,清楚文章的内容,写作思路,情感、思想如何表达……深入之后再开始背书,这样背书轻松高效。不深入理解就是死记硬背,死记硬背记住的文章,价值不大。
我背每一篇文章之前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清楚写作思路,再开始背,每天看1~2遍,再读3遍,每天过5遍。一般不用超过10天就可以背完一篇文章。背书不会有太大压力。(初一的时候,跟大家讲过具体的背书方法。)
在背文言文之前,我背过是朱自清的文章,鲁迅先生的文章,大概有40多50篇吧,但是我发现背这些文章对我的写作没有太多的帮助。后来我改背古诗文,背古诗文之后发现对自己很有帮助,所以我只背古诗文。
背书一定要整篇背,好词好句离开了原来的语言环境,这些文字被肢解之后,已经完全没有原来的意思了,另外情感的表达、思想的表达、写作技巧、行为构思等等都无法获得,背好词好句没有意见。背书必须背整篇文章。
背书非常重要。建议大家有一个具体的计划,把初中高中总共6年的古诗文全部背下来,当你把中学6年的古诗文都背滚瓜烂熟,你写作的水平,你的理解能力,还有你读书的速度一定会超过很多很多人。
已经背熟的文章要经常复习,让它永远刻在脑后中,这些经典文章就成为我们一生的精神粮食。
杨诗涵同学问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那些背不下来的文章该怎么办?
这些背不下来的文章,往往是我们训练自己思路的一个最好的材料。
凡是原来背不下来的文章,如果大家深入了解,一定会发现一个事实:作者看问题的角度和自己不一样,作者写作的思路跟自己不一样,因为看问题的角度、写作的思路自己非常陌生,所以很难背。当我们清楚了作者的写作思路,接受了作者看问题的角度,再背就容易了。这些文章背了下来之后,就是训练我们写作思路,丰富了我们看问题的方式。
背书吧!
背书是最快的,是最有效的提高背书人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
2022年5月20日星期五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dat.com/19335.html